二、俄罗斯:3800架的“钢铁洪流”,数量背后的质量困境
俄罗斯以3800架战机位居第二,但“量大质不优”的问题突出。主力仍是“老将”:苏-27、苏-30等四代机占比超70%,五代机苏-57仅25架,且性能被质疑。
产能方面也是捉襟见肘,2024年战机交付仅39架,不足中国的五分之一;受西方制裁,关键零部件短缺拖累生产。俄乌冲突中,苏-34等机型暴露电子系统落后,面对西方防空网屡遭击落。
三、中国:从“追赶者”到“产能怪兽”,真实数据颠覆想象
中国战机总数长期被西方低估,但多个信源揭示其真实规模已逼近3300架,且结构更现代化。首先四代机“全面开花”,歼-10C、歼-16等机型年产量超200架,形成“高低搭配”的立体作战体系。
五代机方面呈“爆发增长”,歼-20年产能突破110架,2025年总数或达500架,远超美国F-22。
在六代机方面已“弯道超车”:成飞“歼-36”与沈飞“歼-50”采用无垂尾设计,搭载垂发导弹系统,技术理念领先美俄。
更惊人的是“中国速度”。 2024年交付200架新战机,2025年或达300架。此外中国还实现了全产业链自主,从涡扇-15发动机到氮化镓雷达,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四、排名争议:西方“选择性失明”与中国“战忽局”的幽默
美国WDMMA将中国空军排第七,甚至落后于印度,引发哗然。这种排名被指“双重标准”。一是忽略六代机与无人机:中国两款六代机试飞、攻击-11隐形无人机服役均未被纳入评估。
二是夸大“万国牌”优势:印度靠进口战机排名第六,而中国国产化率超90%却遭低估。
中国网友戏称:“感谢WDMMA帮我们‘战忽’,排名越低,威慑效果越好!”
结语:云端争霸,实力为王
战机数量的对比,本质是工业体系与科技创新的较量。美国靠存量维持霸权,俄罗斯吃苏联老本,而中国用“产能+技术”双引擎实现逆袭。当六代机拉开新时代帷幕,这场“空中三国杀”将迎来终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