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回应
《战狼2》背后才14家出品方,7家发行方,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年初的《西游伏妖篇》光出品方就达到21家,不久前上映的《绝世高手》也有21家出品方,甚至《建军大业》背后站着31家出品公司。
今年的暑期档,《战狼2》应该是最具风头的影片,没有之一。《战狼2》用实际票房对一年多以来,电影市场“拐点论”“阴霾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也让背后的出品、保底发行方拿到了双赢的局面。
一方面,北京文化和聚合影联在首周就卸下了8亿票房保底包袱;另一方面,票房超过12亿的部分,吴京等各家出品方将拿到更高比例的分成!
《战狼2》在被北京文化、聚合影联保底发行的情况下,又陆续进入几家出品方,甚至保底队伍中后来也加入了鹿鸣影业、启泰文化、启迪影业等几家公司。
事实上,去年北京文化发布公告,与关联公司聚合影联按照8亿票房保底《战狼2》,并垫付不超过6000万的宣传营销和发行费用。
影片主控方在已经确定收益的情况下,为什么允许多家公司分享自己的收益?
类似《战狼2》这般引入多家投资方的做法,还有《京城81号》Ⅱ、《绝世高手》《绣春刀2》等影片,它们背后分别站着20多家出品公司,《建军大业》背后甚至有将近40家公司参与。
一些业内人士已经明显感觉到,这种现象在以前并不常见。过去的电影中,出品方一般也就三五家公司,而在最近一两年,优质电影项目背后的出品方名单越来越长。
到底是市场不景气引发的抱团取暖,还是业内新流行的一种投资策略?
《战狼2》背后的14家出品方、7家发行方“军团”是怎么来的?
“你看这些年被资本绑架的电影全死了。所以我不能被资本’强奸’,我要睡了资本。”在接受娱乐资本论采访时,吴京快人快语。
他确实做到了。截至今天下午15点,《战狼2》的票房已经超过35亿。
参与这场盛宴的不仅有登峰国际以及春秋时代几家“老”出品方,还包括万达影业、博纳影业等多家“新面孔”,甚至还有在保底之后入局的公司。
明知《战狼2》是赚钱的片子,北京文化8亿保底已经让原出品方在影片未开拍之前就锁定2.7亿元收入,为何还要在保底之后引入众多出品方?
因为吴京缺钱!
在2016年的华表奖颁奖现场,吴京透露《战狼2》已经开拍,有记者曾问吴京,《战狼1》的时候很缺钱,第二部应该有很多投资方追着投吧?
“《战狼2》依然很缺钱!”吴京说。
由于北京文化在《战狼2》开拍前保底,吴京并未预计到后面影片拍摄会超支,影片制作成本从1.5亿涨到了2亿。有消息称,吴京甚至拿自己的别墅抵押融了8000万。
一家出品方曾向记者透露,当时北京文化给出了10亿和8亿两个保底方案,而8亿是综合各方面风险后,得出的比较低的预期。
吴京也承认:“即便北京文化8亿保底,我也依然赚不到钱。”
这样看来,在北京文化保底之后,吴京再引入其他投资方分担一下成本也有情可原。
有业内人士透露,《战狼2》的出品方多,其实也有一部分是处于资源和人情的考虑。
围绕着吴京的公司登峰国际,深入观察《战狼2》背后的出品方和发行方,似乎能隐约看到影视圈内复杂的关系脉络。
其中,春秋时代作为《战狼1》的出品方和登峰国际合作密切。去年春秋时代主控的《大话西游3》中也有登峰国际的身影。
星纪元影视也是《战狼1》的联合出品方之一,并且专注于军旅题材影视剧,曾经出品《与狼共舞》《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等军旅剧。
而上市公司捷成世纪原本是CCTV、湖南卫视等电视台的设备供应商,同时也是星纪元影视的母公司。
还有,嘲风影业也曾经是《战狼1》的联合出品方,曾在2016年4月把《我的岳父会武术》中的投资份额以2900万价格转让给北京文化。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同意万达影业加入出品方阵营,明显是看中了万达在影院排片方面的优势。
《战狼2》背后到底有多少家保底方?
在数量庞大的出品方之外,《战狼2》的保底方也增加了数量。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战狼2》的保底收益分了4个等级,8亿之下,8亿到12亿,12到15亿,15亿以上,每个等级额收益比例不一样。
在这个保底的盘子里,启泰文化和启迪影业都是新面孔。
去年8月,北京文化发布公告与聚合影联一起为《战狼2》保底8亿。其中1.4亿是由北京文化来保,剩下的1.3亿有6000万是宣发费,由启泰文化和聚合影联各保了一半,每家出资6500万。
启泰文化是在影片保底后不久,就从影联手中拿到了份额。
“从《百鸟朝凤》到《大话西游》加长版,再到《血战钢锯岭》《绣春刀2》,我们已经和聚合影联有了很好的合作默契并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内部人士透露。
但另一家保底方启迪影视则是在看完影片,粗剪之后才参与到保底中来的,并且是以固定收益的方式参与。
“在《战狼2》中相当于债权合作,收取固定利息;《绣春刀2》的保底我们也是在看完片之后才参与进去的,挂联合出品方的名字。”一位公司内部人士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启泰文化还是启迪影视参与保底,都是以平价转让的方式从影联手中购买投资份额,而非以前溢价流转的方式。
“国家金融监管的严格,而且这几家主出品方都不是金融企业,没有用原来那种把影片切分成不同份额,溢价转让的方式,纯粹是分担聚合影联的风险。”上述知情人士称。
“有些项目1.5亿拍了两年,但是主控方因为资金周转不灵,准备2亿卖给你,这算是溢价吗?1.5亿资金加上两年的资金使用费,肯定不止2亿啊,如果评估影片品质过关,这个接盘侠就当得不亏。”一位业内人士称。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情况下,部分先进入的出品方会把原先的投资额加上12%~30%转让给后进入的出品方,具体浮动多少要看资金占用的时间长短。
《绝世高手》《建军大业》多家出品方仅持有1%以下股权。
《战狼2》影视投资方如何分账?
北京文化公司董秘陈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战狼2》2亿多的总投资中,我们只投了500多万。保底发行的投入为1.4亿元。当票房为20亿元,公司投资的净利润将达到7000-8000万元。”
被市场“打鸡血”一般看好的同时,三个重要的问题来了:
1、保底发行到底有多赚钱?
2、北京文化还能继续赚多少钱?
3、别的投资方怎么赚钱?
我们可以计算,按照目前《战狼2》11.7亿元的票房计算,北京文化目前收获的票房分成收入与发行收入约为3056万元(不包括500万元投资所享受的分成比例).
下面我们按顺序来看
01保底发行到底有多赚钱?
北京文化2016年8月6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在对于影片《战狼2》的保底合同中,公司的投资金额为 1.4亿元保底费用,关联方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金额为 6000 万宣发费用和7759.42 万元保底费用,共计 1.38亿元。公司与聚合影联出资比例约为 50.4:49.6,分成比例约为 55:45.
重点:这一组数据体现的是,8亿元的票房收入对应的出品方的票房收入为2.17亿元。保底的精髓就在于此,还没上映,发行方就将这一部分钱付给出品方,令其落袋为安。
北京文化董秘陈晨介绍,前面这个2.17亿元的金额是扣除了宣发费用和宣发收入的。(所以我们在后面计算的时候不考虑8亿元票房的宣发费用和收入。)
陈晨表示,当票房金额到达8亿元时,公司1.4亿元的投资相当于“回本”,8亿元以上的票房收入公司将按比例获取投资收益。
保底合同约定,《战狼2》总票房收入高于8亿元后,影片总票房收入在人民币 8亿元至15亿元之间的部分,北京文化票房分成比例为13.75%。
业内人士提供的出品方票房收入公式为:
出品方票房收入=票房×(1-5%电影专项税-3.3%营业税)×43%
艺恩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时,《战狼2》累计票房已达11.7亿元。超过8亿元的票房金额为3.7亿元,按照上述公式:
目前,《战狼2》出品方实际票房收入为:3.7亿元×(1-5%电影专项税-3.3%营业税)×43%=1.46亿元
北京文化票房分成比例为1.46亿元的13.75%,为2006万元。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杠杠原理不仅适用于物理学,也适用于资本市场——最近10天,依靠《战狼2》这个支点,北京文化和捷成文化的6.4万名股东,轻松撬动了一场高达75亿元的财富盛宴,这远比《战狼2》的主角和主要投资人吴京收获得多。
那么发行收入怎么算呢?
某影视公司高管表示,发行方在发行电影时有固定收入,如果有垫付宣发费用还要回收这部分内容。“只要有票房,发行方就有收入。” 据悉,发行方的收入比例有低至8%的,也有高达18%的,12%左右为正常值。
所以,以12%的发行收入比例代入,不考虑8亿元以内的票房,计算发行方收入的具体公式为:发行方收入=票房×43%×12%。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发行方收入=3.7亿元票房收入×43%×12%=1909万元。按照北京文化与聚合影联55:45的出分成比例,北京文化目前的发行收入为1050万元。
在上述数据基础上计算,北京文化的票房分成收入与发行收入约为3056万元(不包括500万元投资所享受的分成比例,以及上述3.7亿元票房的宣发成本).
02 还能继续赚多少钱?
保底合同约定,《战狼2》总票房收入高于8亿元后,影片总票房收入在人民币 8亿元至15亿元之间的部分,北京文化票房分成比例为13.75%;影片总票房收入在人民币 15亿元以上的部分,北京文化作为发行方票房分成比例为8.25%。
这里需要计算两个档位,15亿元为分水岭。
业内人士提供的出品方票房收入公式为:
出品方票房收入=票房×(1-5%电影专项税-3.3%营业税)×43%
当《战狼2》收获20亿元票房
票房收入部分
票房收入在8亿元-15亿元之间的7亿元,北京文化的票房分成收入为:7亿元×(1-5%电影专项税-3.3%营业税)×43%×13.75%=3795万元
15亿元-20亿元之间的5亿元,北京文化的票房分成收入为:
5亿元×(1-5%电影专项税-3.3%营业税)×43%×8.25%=1626万元
发行收入部分
发行方收入=12亿元票房收入*43%*12%=6192万元.
按照北京文化与聚合影联55:45的出分成比例,北京文化的发行收入为3406万元。
在上述数据基础上计算,如果《战狼2》票房为20亿元,北京文化的票房分成收入与发行收入约为8827万元(不包括500万元投资所享受的分成比例以及上述票房的宣发成本)。
提示:上述计算没考虑北京文化500万元投资的分成收益和税什么的。票房收入部分包含发行代理费和发行方垫付宣发费。
截至目前,据“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显示,《战狼2》票房已经达到34亿,超过了《美人鱼》的33.92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但《战狼2》最终票房能达到多少,大家依然很是期待。可见,《战狼2》投资方押对了宝。
03别的投资方怎么赚钱?
同样参与《战狼2》投资的还包括捷成股份旗下的捷成世纪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星纪元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万达影视、博纳影业等,参与发行的公司有阿里影业旗下淘票票、万达电影等。
从《战狼2》播放时对于捷成的贴片宣传来看,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捷成股份的投资比例较大。就此,捷成股份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战狼2》的具体投资比例不方便透露,但公司旗下的星纪元影视确实参与了投资。而关于捷成文化,“目前公司旗下影视公司都统归捷成世纪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所以在推广的时候有可能顺便推广。”上述捷成股份人士表示。某投资方高管表示:“保底是块大肥肉,为什么这么多人抢着保底,不赚钱会干吗?”
《战狼2》13天34亿票房 北京文化保底发行押中爆款
就在冯小刚喊出“中国垃圾观众多”之后,就在大家都以为8月份没有好电影之时,就在国产影片萎靡不振,进口片独霸荧幕,人们对国产片几乎丧失信心的背景下,《战狼2》用疯狂的票房数据,给中国电影打了一针强心剂。目前《战狼2》已经超过了《美人鱼》的33.92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
从这个对比图可见,在上映了10天之后,《美人鱼》的票房开始直线下滑,与之相反,《战狼2》在上映10天之后,票房竟然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因此,《战狼2》最终票房无法想象。
《战狼2》各年龄段观众占比
目前,豆瓣电影对于《战狼2》的评分为7.5分,有超过24万人参与评价。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影片的口碑效应下,《战狼2》票房还将持续增长。
在《战狼2》火热的背后,对其承诺保底发行的北京文化(000802.SZ)成为最大收益方。北京文化董秘办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我们业务部门都在下面路演,具体的预计数据目前还没有,不过都比较乐观,当然具体的收益最终得看市场。”
7月31日晚间,北京文化公告显示,《战狼2》票房收入已经超过其2016年营业收入的50%。而包括华创证券、广发证券、太平洋证券等均将《战狼2》的票房成绩预测到道15亿元以上,华创证券更是给出20亿元的市场预测。按此计算,广发证券测算,《战狼2》有望为北京文化贡献超6000万元的业绩。
收益分成详解
公开资料显示,《战狼2》制作单位就达到14家之多,其中除了吴京自己的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以外,还包括霍尔果斯春秋时代文化、捷成世纪文化产业集团、霍尔果斯橙子映像传媒、中影股份、北京文化、万达影视等等。
“我们认为战狼2能获得更好的成绩,中国电影市场到了需要有良心的制作人用实际内容感动观众的时代。”7月31日,作为透过投资霍尔果斯春秋时代文化而参与《战狼2》投资的北京盛景嘉成基金合伙人王晓辉对记者表示。
不过,王晓辉也坦言在《战狼2》的制作过程中确实有过不安。
“《战狼2》现在投资是在2个亿左右,预算最开始是1.3亿元,相比起以前《战狼1》的几千万已经几乎翻倍了,结果后面预算不断的加,从1.3亿到1.8亿最后到2亿,当时真的心里打鼓,心想这钱都用哪儿去了。最后看了样片才放心,全部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爆炸。”王晓辉坦言。
对于为何敢于砸下重金,王晓辉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银幕过多的被小鲜肉们占领,我们需要像吴京这样有血有肉的硬汉形象出现,需要正能量感染国民,我自己看了首映后又带着全家去二刷了,看到最后护照出来的画面真的是电影院全场掌声,那种自豪感是非常强烈的。”
毫无疑问,这样的感染力使得《战狼2》上映以来口碑持续爆棚,猫眼电影超过63.9万人评分,评分达到9.7分,淘票票超过77万人评分,评分达到9.6分,豆瓣上也达到4颗星,好于79%的动作片。
这对于既参与投资又保底发行的北京文化来说,可谓喜上眉梢。
北京文化2016年8月公告显示,其投资500万元参与《战狼2》,同时和吴京的登峰国际文化签订协议保底发行8亿,投资1.4亿元保底费用,同时,北京文化的又一关联方北京聚合影联投资6000万元宣发费用和7759.42万元保底费用。
据悉,这部分保底金额北京文化也创新的使用了分期付款的模式来降低风险,保底金额一共通过5期打款:第一期在协议生效15个工作日支付4000万元;第二期在影片关机前7个工作日内,支付3000万元;第三期在首次看片后15个工作日内方支付3000万元;第四期在提供放映许可证7个工作日内支付4000万元;第五期是保底票房收入即7759万元,在影片上映后3个月内支付。其中前四次保底金额均由北京文化支付,最后一次为影片的另一个保底方聚合影联支出。
同时,协议还规定了票房分成,8亿以内发行方分成为12%(北京文化6.6%,聚合影联5.4%);8亿到15亿,超过8亿的部分发行方分成为25%(北京文化13.75%,聚合影联11.25%);超过15亿,超过15亿的部分发行方分成15%(北京文化8.25%,聚合影联6.75%).
华创证券按照20亿票房计算,在扣除1.4亿元的保底成本之后,北京文化仍能够分得8700万元的利润,如果《战狼2》的票房坚挺能持续走高至突破近年来话语电影的票房新高,北京文化获得近亿利润并非没有可能。具有可比性的是,在7月中旬,北京文化刚刚发布其2017年中报预告,其上半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为3700-4000万。
保底发行风险演变
对于为何会接受北京文化的保底发行和8亿价格的确定,王晓辉对记者表示:“我们是2016年和北京文化签的保底,当时也有很多公司找上门,因为《战狼1》的成绩摆在那儿,那段时间也处在保底热潮的末期,北京文化也给得最高,我们就签了。北京文化的分期付款模式也降低了他们的资金压力。”
《强影之路——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白皮书》显示,2016年共有13部影片被保底,保底影片的数量是过去两三年的几倍,保底发行模式也在升级。一些影片尚未开拍即被保底,如《战狼2》、《二代妖精》、《我不是潘金莲》等。
国内电影的保底发行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博纳影业就曾以保底分账方式拿下港片《天脉传奇》发行权,而国内影片的保底发行的开始则是2013年华谊兄弟8800万元保底《西游降魔篇》,最后获得净收益加发行代理费约2.2亿-2.67亿元。2016年和和影业牵头保底《美人鱼》15亿元-18亿元票房更是创下天价保底。不过,2016年之后的保底发行,包括《封神传奇》、《绝地逃亡》、《梦想合伙人》等均是未达目标,惨淡收局。
上海电影节期间,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也曾表示:“总体来讲我认为保底是违反市场规律的做法,80%的保底最后都是以不愉快合作告终。如果保底方赢了,被保底那方心里是很不舒服的。通常情况下保底方输了,我了解的情况就是绝大多数最后都没有履行这个保底的合约。钱都没有付,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最后没有付。”
不过,王晓辉则有不同看法:“保底发行是基于整个价值链链条的各个方面的博弈结果,是一个纯市场化纯商业化的发展,现在电影制作风险特别大,这也是分担风险的一种方式,会趋于正常发展。当然也要有好眼光,就像以前《战狼1》出来的时候,万达等都不看好,结果票房却很好。”
是抱团取暖还是利益捆绑?
以前,一部电影通常只有4至5家出品、发行方,涵盖制片、院线、发行、宣传即可。
但一些业内人士已经明显感觉到,这种现象在以前并不常见。过去的电影中,出品方一般也就三五个名字,而在最近几年,大导演的影片出品方名单越来越长。
《战狼2》背后才14家出品方,7家发行方,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年初的《西游伏妖篇》光出品方就达到21家,不久前上映的《绝世高手》也有21家出品方,甚至《建军大业》背后站着31家出品公司。
在影视媒体壹娱观察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部影片,除去其自己保留的股权,剩下的股权分给了一些关系较好的公司、个人、基金等,而这些分散出去的股权在层层转手之后,现在已经被分成了将近200份投资股权。
还有一些和片方或者导演关系好的个人,可能在开拍前就拿到了小部分股权,然后转手就卖给下家,自己赚中间的差价,实际的钱都不用出。
据悉,在出品方变多的情况下,主控方的项目份额并没有减少很多,反而是后来入局的公司拿到的份额比较小。
“《绝世高手》中,往外分了600万份额,每家60万拿1%,像小米影业基本都是拿了很少的比例。”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建军大业》就更夸张了
中影集团董事长喇培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军大业》中不少投资方只有0.5%的份额。因为有将近40家投资方想投资这部影片。
“如果这个给10%,那个给5%,能有这么多的投资方吗?这么好的项目,而且还有很重大的意义。这些人都不在乎这部片子投资是不是能赚钱,就是恨不得0.5%也行,只要能参与,片头有他们公司的名字,就心满意足了。所以我们做片头、片尾字幕都很费劲,唯恐落了一个人。”喇培康说。
以前,几家出品方就能码起一个电影项目盘子,也想把更多利益留给自己,并不想跟被人分摊,但在市场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家都想提前转嫁风险,引入越来越多的投资方。
现在,再好的片子也很难精确预计票房。所以,出品方愿意用释放极少的份额吸引多家投资方,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一起。
此外,在整体市场好项目稀缺的情况下,引入更多投资方也会处于部分资源置换的考虑。
“比如,你给我一点份额,让我赚一点钱,我下一部片子,你想投资的话,我可以给你开放份额。这种情况下,相互交换两千万资金的投资份额,可能都不用过账,但是两家出品方都会在双方的项目中露出。说句不好听的,一家出品方就包场,还能包很多票房出来呢。”上述业内人士透露。
不仅业内的公司在抢资源,随着这两年更多的金融资本介入电影产业,好项目正在被各路资本争抢。
“很多上市公司也是到处找项目,能投进去一个好项目,股市上就很好讲故事了。”聚合影联一位发行人士表示。
随着影视资源集中度的不断提升,未来,数量庞大的出品方军团会越来越常见。
天下潮商综合编辑主要来源:娱乐资本论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证券报等
-The End -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